慈悲三昧水懺演繹開場,神聖的爐香讚、開經偈之後的鐘鼓齊鳴,帶領大眾走入莊嚴的殿堂。「咚!咚!咚咚!ㄎㄨㄤ!」在台北小巨蛋全然的靜寂中,震人心弦的鼓聲,迅速將我的思緒引入維多.吞納(Victor Turner)這位傑出象徵人類學家的名著《苦難的鼓聲》(Drums of Affliction),其中描述非洲某一族群的鼓聲對受苦者具有療傷止痛的作用。「慈悲三昧水懺」演繹的鼓聲也有相似的功能,有別於台灣民俗活動中鼓聲的熱鬧喧囂,大愛台心鼓隊的鼓聲具有震攝人心的神聖性,能夠喚起演繹者和觀賞者的自我省悟,以及對苦難眾生的悲憫之心。
細說因緣
民國一百年酷熱的八月天,我和何縕琪老師擔任教育志工,在陪伴二十多位慈青到四川進行人文交流的前夕,收到教發處怡敏師姐轉來二張觀賞台北小巨蛋水懺演繹的入場卷。從學術機構轉入慈濟大學的十年中,我注意到慈濟推動的幾個大型音樂劇,特別是前幾年的「父母恩重難報經」和這一次的水懺演繹,每次觀賞都感受極大的震撼與感動。由於教學和研究的緣故,我來不及參加「父母恩重難報經」的演出,因此在得知慈濟基金會將推動水懺演繹時,就興致勃勃的報名去年五月在花蓮的首場演繹,但是因為當時密集練習的時段都在上課中,因而無緣參加。雖然內心懊惱不已,但總覺得「應該還會有機會吧?」。
「只要有緣,不怕緣來遲」,從四川回來後的二個月,獲知基金會將啟動教育志業體同仁入經藏的訊息。相隔多年後,終於因緣具足,有機會參加手語劇。但是這一次入經藏演繹,並不像過去大型手語劇的「演出」,而是更多慈濟人齋戒「入經藏」,目的在提醒世人:在動盪不安、四大不調的大時代中,應該要有大是非,要以至誠的心懺悔過去諸多業障與煩惱障,了悟因緣果報,最終才能回歸清純的一念心,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在人間勤行菩薩道。因此,入經藏的慈濟人最少必須素食齋戒一百零八天,有許多慈濟人甚至發願終生茹素,一方面可以減碳救地球,更能實踐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。
在這樣的宏願下,經藏演繹在爐香讚、開經偈、鐘鼓齊鳴之後,以「一性圓明自然」和「細說因緣」等曲目,揭開悟達國師撰述的水懺法會的序曲,中段細數業障、煩惱障和果報障,最後以「大時代、大懺悔」作為終曲。這次在台灣北中南三區總計二十多場的演繹,除了每一場多達二千多位慈濟人的參與之外,另一個特色是結合了歌仔戲、現代舞蹈、京劇的橋段和電視八點檔中的劇情,並由許亞芬、雲門舞集的舞蹈家及影星李璇等專業演出者,和大愛台同仁組成的鼓手全程演繹。在揉合優美動聽的詞曲、慈濟手語和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創意下,其可看性和震撼力每一場都贏得熱烈的掌聲。
這樣殊勝的靈山法會,從去年五月的花蓮首場,在西部演出二十五場後,今年三月再度回到花蓮,由醫療志業、社區志工和教育志業體,將總計三十場的水懺法會劃下圓滿而美好的句點,也是 上人期待所有慈濟人的另一個起點。
因緣際會
過去幾個月,宿願得償,我以歡喜心參加水懺演繹的練習。雖然花費許多時間參加讀書會和手語演練,但在整個過程中,有許多的感動和感想。其一是更進一步瞭解因緣果報等佛教經文的真意,特別是「意望深無底」中的幾句話:「世人貪欲深無底,造作罪業永不息,罪業既做煩惱伴,因緣果報總相依,知罪肯懺有悔意,從來罪福不相欺」,重重撩撥我內心深處被蒙蔽已久的悟性,因此更堅信必須懺悔與發願:「願竭貪婪欲望水,善布種子去慳貪,願消瞋恚譟動火,愛潤大地灑人間。」
入經藏也加深了我對入經藏的教職同仁和學生的瞭解與敬佩。除了王本榮校長以愛領眾之外,感動最深的是每一次在進行蹲跪的動作時,看到張芙美和楊月鳳二位校長和靜原師姐,非常辛苦的調整曾經受傷過的手腳姿勢;三位副校長、主秘、四位院長及行政主管和教職同仁,雖然都有教研或家庭的負擔,但是對密集反覆練習的要求,幾乎都能放下身段,充分展現合和互協的精神;大多數同學雖然面臨功課壓力,都極力的配合演練,並顯現出莊嚴的道氣;最後,執行團隊的怡敏師姐和慈大的育倫、淑琴、豪仁、玉娟、美玉等種子老師們,雖然承受極大的時間負荷,依然不厭其煩、面露笑容,溫柔的照顧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個細節,而且像家人一樣,不斷的用愛鼓勵,就如經文所說的「口吐蓮花聲細柔」,軟化了許多首次參加演練的同仁,也將辛苦昇華為信心和法喜。
二月十八日慈悅師姊的驗收,給予更多溫柔的棒喝和提醒,也加深參與師生對水懺的深刻理解,因而更能融入水懺的慈悲與神聖氛圍。在人社院的彩排和花蓮小巨蛋的演繹中,師生全程展現莊嚴的道氣,特別是進場後的第一個曲目「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」,當緩步前進,大聲唱誦到「立地藏王菩薩的願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時,我禁不住哽咽落淚;學生在煩惱障最開始的間奏時,整個隊伍整齊劃一的望向舞台,雙手緩緩下垂,姿態之優美宛如一尊尊法相莊嚴的菩薩,剎那間,感動與喜悅的淚水再度盈眶。在幾次總彩排和演繹時,許多同仁和孩子們都默默的擦拭感動的淚水;演繹第一天下午, 上人蒞臨小巨蛋現場鼓勵,演練結束後,生科院的李院長和醫學院的楊院長,甚至感動到在休息區相擁而泣。
水懺演繹
證嚴上人不厭其煩的提醒所有入經藏的菩薩,參加慈悲三眛水懺不是「表演」或「演藝」,而是「演繹」。最開始時不容易瞭解其間的差別,但是隨著讀書會的推動,聽了幾位同仁、師兄姐的心得分享和解讀,終於有一點點瞭解了。但是一直要等到過完農曆年,大學開學前的二月中,這次靈山法會總督導的慈悅師姐來花蓮總驗收,才聽到對水懺意涵比較完整而清楚的詮釋。 剛開始有一段時間,我的解讀是從「演繹」這個字開始。從方法論的角度理解,「演繹」(deduction)是相對於「歸納」(induction)的另一種獲得知識的方法,它是根據一些假設的命題,運用邏輯推論的規則去推理而得出結論的過程。將這樣的學術觀點轉譯到水懺的「演繹」,要根據什麼「邏輯推論」去推理,最後要得到什麼「結論」呢?我很習慣的從人類學「通過儀式」(rite of passage)的分離、中介、整合三個階段的理論去理解:「入經藏」就是透過齋戒,脫離過去俗世的生命階段,進入神聖莊嚴的「中介」階段,經過水懺法水的洗滌,瞭解煩惱、業力及果報之間的因緣果報,因而誠心懺悔過去的習氣與造業,最後再回復(整合)到俗世的階段。但這時候已經透過意義的自我解讀與了悟而得到智慧,生命也從無明癡闇、苦海茫茫的過去,轉化到清淨無染的境界。在四大不調、社會動盪,大劫難、大無明、大動亂的時代,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徹底醒悟,調伏自己的身口意,改變自我的無明與習氣,人心才可能淨化,社會才可能祥和,天下才有可能無災無難。到了這時候,才真正感佩 上人強調「演繹」的慈悲與智慧。
因緣際會參加水懺演繹,使我體悟因果相依的真諦,在生命中注入歡喜的法水。細說因緣,得以參加百千萬劫難遭遇的靈山法會,體悟一性圓明自然的慈悲本懷,並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,生命何其有幸,感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